資料來源
https://reurl.cc/vQpmOy作者:國語文教學中心助理教授洪英雪
2025年4月15日,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李文鈺應國語文教學中心之邀,於圖書館B2演講廳發表題為〈古典神話的現代意義──以《山海經》與《楚辭》為例〉的精彩演講。李老師以其深厚的學養,引領聽眾穿越時空,欣賞《山海經》的奇幻想像與《楚辭》的浪漫情愛,解讀古老神話所蘊藏的人類情感與精神意志。
人社院院長暨國語文教學中心主任何寄澎擔任開場主持人,他首先敘述與李文鈺副教授於臺大中文系的同事情誼,並特別感謝專精於詞學與神話研究的李老師,能配合本校國文教材的神話單元,為學生帶來專業且多元的詮釋視角。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李文鈺以「古典神話的現代意義」為講題,吸引許多學生報名聽講。
古老神話映照出現代人的內心世界
演講一開始,李老師即以互動方式引導同學思考「什麼是神話」,並說明這個詞的來源。她引用學者蕭兵的定義,解釋神話就是「神的故事」,同時也說明了「神話」一詞的概念源自西方,而語詞本身則是由日語傳入。接著,李老師從人類學的角度闡釋神話的起源,指出在文明未開的遠古時期,人類為了理解世界而編造出神的故事,以此來解釋大自然的種種現象。例如,為了說明天地的形成,便產生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為了探究白天與黑夜的成因,便創造了人面蛇身的「燭龍」形象,燭龍睜眼與閉眼的動作,便是晝與夜的由來。
然而,「解釋現象」只是神話創作的淺層動機,以榮格心理學的理論來看,神話創作更深層的動機在於,藉由戲劇性的情節與豐富的象徵意涵,將人類的內在心理投射出來。因此,神話實為引導人們探索自我、理解人性的重要途徑。基於此,李老師深入淺出地引領同學進入下一階段的探討:閱讀神話的意義何在?
李老師融會人類學與哲學給出了答案:讀神話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啟發對世界與人生的深刻思考。以盤古為例,在那混沌的一萬八千年裡,盤古在做甚麼?他在探索、尋找走出混沌的機會,這也代表著人類對自身處境的思考。為使學生能夠切身體驗,李老師特地安排一場情境模擬,要求關閉所有燈光,引導同學沉浸於黑暗之中進行冥想。隨後,運用薛西佛斯推石頭與吳剛伐桂的故事,生動地比喻學生面臨課業、報告與考試那種彷彿永無止境的循環狀態。由此可見,神話的價值在於它能深刻地觸動人類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恐懼。
從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看見追求自我與獨立的價值
在先前的理論基礎上,李老師進一步以現代視角深入剖析夸父逐日與精衛填海這兩則經典神話。
「夸父追到太陽了嗎?」李老師拋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她指出,夸父逐日失敗,可視為那些未能實現夢想者的寫照;而夸父死後其手杖化為桃林,則寓意著努力縱使未獲預期成果,也終將在其他意想不到的地方留下印記,所有的努力不會白費,不會是一場空。
那麼,如果夸父逐日成功,又將象徵何種意涵?李老師從其「共工曾孫」、「后土之孫」的身世淵源,以及「珥兩黃蛇」的奇特形象出發,提出夸父或許暗示著一種被大地所束縛的處境。由此推演,他追逐太陽、豪飲河渭的舉動,便蘊含了與既定命運抗衡,又追尋深層自我的積極意義。
「精衛填海」又蘊含著甚麼積極的現代啟示呢?李老師認為,與其說是女性的復仇,不如解讀為女性蛻變與成長的歷程。精衛從炎帝之女,化為銜石填海的鳥,在這一場死亡與重生的洗禮之後,精衛勇敢面對並與之對抗,這無疑是一段追求獨立與作自己的心靈成長歷程。
河伯與山鬼浪漫又憂傷的愛情
演講最後半小時,李老師介紹《楚辭》中兩段浪漫又憂傷的愛情故事。
〈河伯〉講述一段河神與凡人之間越界的愛情。河伯以華麗的水車載著心儀的美人暢遊黃河,甚至一路奔騰直登崑崙之巔,河神這般狂放舉動,彷彿是要衝破人神殊途的界限。然而,即便衝撞了人神殊途的藩籬,卻改變不了人神有別的事實,活在水域與長於陸地的兩個個體,終究難以理解彼此。最終,河伯將美人送回岸上,在波濤的浪湧之下轉身離去。
「山鬼」細心裝扮、帶著香花赴公子的約會,然而空山無人,山鬼陷入等待的焦灼。她憂心自己將因相思而老去,為公子的失約找藉口,從白天盼到晚上,從春天等到秋天。最後,唯有風聲、雨聲與猿啼相伴,徒留懷疑與相思在心中糾纏。李老師感性為山鬼的故事作結:「這就是愛的滋味,愛的代價。一段愛情的獨腳戲,等不到回應的愛情最是孤單。」
演講結束,何院長讚賞李老師唱作俱佳、感情飽滿,並指出,正因為神話展現出人類共通的特質,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詮釋,閱讀過程中,會依據自己的嚮往與追求、欠缺與抗爭而有不同的觸動。夸父死後化為桃林是精神不死的象徵,人類文明或文化的延續,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李老師對神話多元的詮釋,引導同學開放性的思考,也印證了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的永恆價值。
文|國語文教學中心助理教授洪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