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侯勝宗博士專欄】以移動服務社會:原鄉、口罩與就醫之路

    2020-05-18 15:09 / 作者






    以移動服務社會:


    原鄉、口罩與就醫之路


    文.圖/侯勝宗博士(母校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教授兼所長、B型企業王道中心主任)




     


    新冠肺炎瘟疫大爆發後,許多人紛紛往原鄉去避疫情,原因是那裏的人口密度較低,走在路上不用載口罩,也比較不怕被感染。但另外有一個原因—那裏的口罩比較容易排隊(甚至不用排隊)買到。就有報導指出,有民眾在平地買不到口罩,專程跑到屏東三地門或台東原鄉去買口罩,造成排隊人潮,就怕晚一步買不到口罩。此舉造成當地居民的抱怨,為什麼要上山和原住民搶口罩呢?

     


    關於跑去原鄉買口罩一事,我個人也有幾次親身經歷。記得是在3月初,肺炎威脅已在媒體上沸沸揚揚,口罩也成為社會的稀少資源。因為梨山原鄉的研究關係,我帶聯合報記者從宜蘭驅車上梨山進行二天的採訪,途中經過大同鄉,我和記者在一家餐廳用餐。席間和老板娘話家常,老板娘告訴我:「前幾天超跨張的,你們平地人上山來我們衛生所排隊買口罩,口罩都被你們買光了,我們居民反而排不到。你們不會也是來買口罩吧?!」我被老板娘問的有一點不好意思,半開玩笑回答說:「沒有啦,我們沒有要來大同鄉買口罩,我們是上梨山去買啦! 因為這裏被搶光了!」

     


    其實筆者常年奔走於台灣不同原(偏)鄉,這一波疫情來襲,發現住在山上的居民真的不太須要保持社交距離,更少有人載口罩。除了因為地廣人稀,病毒不太容易傳播到山上之外,更主要因素是當地根本沒有密集的賣場、夜市、商城或人口擁擠的公眾場所可以逛、沒有頻繁的公司會議或商業聚集,也甚少有大眾交通工具可以搭乘。在山上生活單純,隨便就可以輕易保持室內1.5公尺或室外1公尺的社交距離。全台灣現在最安全的地方,可能就是高山原鄉部落了。因為原住民居住散落各處,出行大多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甚少有大量人潮的聚集與接觸。 

     


    但在這看似無須保持社交距離、無須載口罩自我保護的原鄉,卻有著因為地處偏僻所導致的交通困難與各式生活不便,包含就醫、就學、就業、就養的出行不易,和部落家庭少子化、高齡化與隔代教養等危機。原鄉或許無須保持社交距離,但卻急須有交通接送來縮短城鄉的移動距離;原鄉居民或許無須天天載著口罩防疫,但卻急需有張社會安全網來罩住大家的生活所需。

     


    以筆者長期所投入的梨山為例,山上居民並不缺社交距離與口罩,但需要交通與社會安全網的強化。梨山位於台中市和平區,海拔近2,000公尺,是中部橫貫公路最早開發、最熱鬧的風景區。梨山不僅盛產水果,山川景色也馳名中外。梨山本為泰雅族人居住的聚落,大梨山地區共有四個原民部落(梨山、新佳陽、松茂、環山)。梨山通往台中東勢的聯外道路以中橫為主,單程距離超過100公里,但自從20年前921地震後,中橫上谷關至德基部分路基嚴重毀損,因此中斷。目前梨山居民出入台中只有中橫便道可供通行,便道實施進出管制,每天只開放3次(7時、12時及16時30分)供地方民眾通行,出入十分不便。特別是住在山上的老人與有病痛的民眾,下山就醫成為最痛苦的折磨。因為中橫便道管制與到台中就醫路途遙遠,許多梨山長者看病都是改往宜蘭,而非台中市境內的醫療院所。

     


    梨山居民多為農民,長年的務農導致了許多人都有職業傷害,極需各式醫療服務。但因為山上只有一間梨山衛生所,設施並不完備,重大傷病一定要下山就診。然而因為缺乏大眾交通與彈性運輸,導致山上居民多半依賴當地白牌車進行接送;而山上看一次病所需的來回車程超過6小時,包專車費用約6,000元。單趟白牌車一個人的收費是600元,一台7人座的中古老車可以擠進10多位長者一同下山就診,十分危險。


    筆者因為研究工作關係,於2017年接受當時擔任台中市副市長林依瑩學姐的邀請,開始投入台中長照智慧交通服務專案。在科技部計畫的支持下,開發出台灣第一套偏鄉Uber—小驢行預約媒合平台(www.donkeymove.com),並邀請租賃車業者與計程車協會,在海拔2,000公尺的和平山區組成一支公益「偏鄉車隊」,服務和平區,提供民眾下山就醫與復健接送服務。在調度系統的有效媒合下,我們提高了民眾下山的共乘率,讓單一發車趟次可以搭乘多組就醫民眾,並導入衛福部長照2.0的補貼資源,大幅降低民眾搭車的成本,同時盡力維持車隊營運的可獲利性。希望用社會企業模式,來兼顧弱勢接送需求和車行的營運誘因。

     


    在營運一年多後,我們獲得不錯的成效,2019年成功服務了大台中偏鄉超過4,000人次的就醫接送。總行駛公里超過地球一圈,約44,000公里。但即使我們努力用公部門的補助款來維持營運,發現部份民眾仍無法被我們照顧到,因為他們不只是行動弱勢(身障者或長年者),更是經濟弱勢,付不出自付額的車資。為了縮短城鄉距離,協助建立原鄉社會安全網,逢甲大學團隊導入企業社會責任專案,向慈善基金會與民間愛心機構(如3481地區國際扶輪社)募集偏鄉就醫車資。藉由出具小驢行媒合平台的詳實起迄點和載送時間報表,以公開透明的資訊揭露,爭取善心人士的捐助支持。但即使如此,直到今日,我們仍無法完全彌補每趟100公里、但只收63元接送車資所留下來的財務虧損。直到今日,車行和我們團隊仍然是載一趟、賠一趟,仍奮力爭札在公益與生存之間。

     


    我們不知道「小驢行」的長照Uber能否翻轉偏鄉的弱勢移動,但我們知道,如果不做,就一定不會發生改變。身為一位長期投入於「以移動服務社會」(mobility as a social service)的學術工作者,真心希望這樣的偏鄉共善倡議可以被看見。


    盼望疫情過後,人們不用再搶買口罩,而是一同幫助並補足移動弱勢者的最後一哩就醫路。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