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行動自 2022 年開始推動「花木蘭計畫」,培力二度就業婦女成為長照專業人才。圖/微光行動提供
責信揭露
臺灣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在全球排名第一,甚至超越日本。儘管衛福部自 2017 年起便實施長照 2.0 計畫,今年亦準備推出長照 3.0,但老化和少子化等人口結構轉變,已重創臺灣各項既有建設和政策,包括交通方面亟需改善無障礙設施和彈性接送,以及在醫院、機構、居家等照顧現場都嚴重缺工,連帶使許多長照服務難以接應到迫切的需求者。
「十幾年前我就在臺東做偏鄉接送(系統),那時候從來沒想過,老會來得那麼快。」台灣微光行動協會(微光行動)創辦人侯勝宗說。
微光行動相信「沒有交通就沒有生活」,人之所以能有好的生活,是因為有足夠的移動力,一旦行動受限,生活就會被困住,因此致力於替出不了門的身心障礙者或長輩打造接送服務。
疫情開始後,微光行動鼓勵旗下失業的長照駕駛們受訓考照成為照顧服務員,更配合政府的長照計畫,自 2022 年開始推動「花木蘭計畫」,以二度就業婦女為對象,提供免費的「職業駕駛」與「照服員」二照合一課程;
2023 年底,計畫拓點到基隆,更進一步推動照服員證照、小客車職業駕照、BLS 急救證照及照服員單一技術證照等「四照合一」專業人才。
陳瑞如是如今基隆車隊的區長,53 歲的她從家庭主婦到無數次嘗試就業,直到去年(2024)初加入培訓成為照服員、6 月加入車隊成為職業駕駛,才終於在生活中找到穩定的力量。
二度就業婦女,為什麼很難找工作?
28 年前,陳瑞如自高雄遠嫁基隆,辭去原本在汽車公司的工作,全職做家庭主婦。後來礙於經濟壓力,找過各種工作,包括在社區發展協會做企畫、在學校帶遊學團、在廟口賣過義大利麵、在漁市場打工、推銷過健康食品,甚至曾提過政府的創業鳳凰計畫,想在網路上賣自己包的水餃。
因為必須同時照顧家庭,工作總是難以長久,面對 3 個孩子和房貸,夫妻倆經常無語相嘆。直到後來進全聯超市做整貨和收銀,才第一次穩定下來。「我們相夫教子大半人生,到最後卻發現自己真的很沒有競爭力。」她感嘆說。
花木蘭計畫培訓二度就業的婦女,成為長照專業人才。圖/微光行動 fb 粉專
二度就業婦女在勞動部的就業輔導中,如同身心障礙者、中高齡、低收入戶等,都是特別被劃分出來的「特定輔導對象」,但一般人未必能想像其中日常瑣事的困難,以及一日時程全都得配合家人作息的各種顧慮。
「全聯的班是早中晚照排的,我每天都得把隔天全家人的三餐和便當準備好,善用家裡所有你想得到的電器,大同電鍋、快煮鍋、微波爐……回到家半小時內要弄出一頓飯,或在電鍋裡定時加熱,讓家裡的公公可以吃飯。」
身為全職主婦,照顧生活所需、被期待要處理家中大小事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不是要談什麼犧牲,而是,站在整個家庭的角度來說,你總不能叫一個月入 5、6 萬的人(丈夫),或叫剛踏入社會的孩子天天請假吧?」
全聯的工作後來因故離職,陳瑞如開始跑熊貓外送,早上 6 點則在附近早餐店做鐘點工,最主要是老闆允許她家中有需要時,能隨時回家看看。2024 年初,她透過朋友介紹花木蘭計畫,半推半就開始去上課,實際上多年飄搖已讓她喪失信心,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能成為照服員。
直到農曆春節過後,家裡的公公跌倒。陳瑞如在日夜一對一照顧中意識到長輩照顧的價值,更應用上許多課程中的移位與照顧技巧,才第一次驚覺,自己長年波折的中年生活,或許已開始出現嶄新的機會。
家庭主婦更能發揮的照顧專業
2024 年 4 月,微光行動協會到基隆拓點,成立基隆長照接送車隊,陳瑞如和另外 4 個花木蘭司機陸續加入車隊。在四照合一的訓練下,陳瑞如每週 5 天做長照接送、每天跑 12-14 趟,其他 2 天做居家服務。
在這之前,許多老人家只能拿著四腳拐杖去搭公車,甚至要轉 2 班車,不僅上下車危險,在山多起伏的基隆,即使只是從自家走到公車站那幾百公尺的路程,都是不小的考驗,更別提坐輪椅的長輩。無障礙的長照特約車在早上看醫生的尖峰時間常常供不應求,就算叫得到一般無障礙計程車,單趟車程也至少 300 元起跳,夜間加成還會跳到 500 元。
2024 年底,微光行動啟動做 4 休 3 制度,陳瑞如多了一天休息,每月收入還從以前自覺沒有家庭生產力的萬元出頭,成長到每月 4 萬多,生活突然變得幸福充實又有「底氣」,訪問中每每說起這半年多來的新工作,都會不由自主的露出笑容和自信。
花木蘭計畫中的學員陪伴長輩。圖/微光行動提供
事實上,二度就業婦女在駕駛與照顧工作中,也適才適所的從被輔導的對象,搖身成為不可取代的勞動力。原因不只因為單純的人力需求,還有她們過往在家庭照顧中磨合出的耐心與歷練,以及在年歲累積中對人際關係的掌握。
例如,照服員的工作難免面對老人家的排泄物,以致許多年輕人抗拒,陳瑞如卻只笑說:「誰結婚生子後沒有把屎把尿過啊?長輩躺在那裡那麼無助,就是一個老嬰兒,何況我們還有手套啊!」
「有時候面對這些不那麼美麗的事,假設是妳自己的母親好了,難免會有情緒、會心情複雜。」她補充說:「但如果妳跟照顧對象在關係上有一定的距離,一切都只是工作,這種事其實 3 、5 分鐘就結束了。」
雖說是工作,照顧終究是講究察言觀色的事。「我週末照顧大半年的老人家已經 93 歲了,她需要人陪,卻不希望有人一天到晚幫她做這做那。」陳瑞如舉例:「我的工作除了幫她煮飯、陪伴,最重要的是讓她不覺得我在照顧她,讓她得以維持獨立自主的尊嚴。」
此外,花木蘭司機接送的長輩形形色色,即使在課程中學過各種失智症的樣態、肢體障礙的移位技巧等,平時也有督導和行控中心隨時支援,但真正在接送時,2 個人關在狹小的車上,無論發生什麼事,都還是得隨機應變。
「有次我接到一個高頭大馬的老先生,他可能有點失智、分不清現實,中間突然開始吵鬧,問我到底想把他載到哪裡去。我把車停在路邊,順著他的話說,花了 15 分鐘慢慢安撫他。」
身為全臺唯一結合照顧服務專業的長照車隊,微光行動的司機不只需要對車上狀況有敏感度,上下車過程中的移位和安全,也比其他車隊更敏銳。例如,許多車隊駕駛常把人載到定點、等人下車就逕自開走,但「花木蘭們」不只一定會下車協助,有人甚至會把兒童鎖鎖上,避免長輩車還沒停好就開門、跌出去發生意外。
花木蘭計畫的學員陪伴接送長輩。圖/裕隆集團提供
裕隆集團透過裕融企業支持微光行動,展開花木蘭計畫,由計畫培力出來的學員進行交通與照顧服務。圖/微光行動提供
用移動力編織在地照顧網
侯勝宗的移動革命,除了微光行動協會之外,還包括專做媒合程式和整合系統的社會企業小驢行;以及為了提升照服員收入和自主性,也讓照顧派遣更加靈活的愛力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陳瑞如本身也是合作社的一員。
合作社理事主席吳麗真指出,不同於基隆接送單趟車程大約 10-15 分鐘,愛力的照服員也會進到幾乎沒有照服員想去的偏鄉工作。「長照政策沒有補助照服員交通費喔,就算是偏鄉,單趟也只補個 200 元,一個月最多 3000 元。我們有些社員每個月要自己倒貼 4000-5000 元油資。」
也有照服員住在中和,平日開車到石碇山區服務,單趟車程就要 1 小時,就算一天一口氣把幾個長輩家跑完,各家之間車程也都至少 20-30 分鐘,且上山通常需要 2 人一組出勤,以策安全。「那些地方很多都沒有訊號的,還有野狗會追車!」吳麗真說。
石碇山區的長輩,有人住在連 Google 地圖都找不到的地方;有人高齡 90 多歲,唯一外出的機會是每週一次的社區巴士;也有早年的茶農住在沒有自來水的廢棄茶廠中,一張行軍床和枕頭棉被攤開,每天接著山泉水過日子。
春節前愛力合作社的照福員到石碇送年菜給獨居長輩們。攝/葉靜倫
80 多歲高阿公年輕時蓋的房子,門牌連 Google 地圖上都找不到。攝/葉靜倫
80 多歲茶農退休、獨居的潘伯伯。攝/葉靜倫
花木蘭計畫自 2023 年起培訓快 150 位夥伴,平均每個學員加上 150 小時的實習,整個培訓成本每人約 8-9 萬元、每期約 40-50 個學員,全數由侯勝宗團隊自行籌措資源負擔,若有從臺東或中南部上來的學員,還會提供交通和住宿津貼。
此外,大多學員同時還有正職工作得兼顧,或像陳瑞如一樣家中有老小要照顧,若因此缺課,也有人會耐心關懷、安排補課,周全到陳瑞如剛開始還懷疑是詐騙。
如今,有將近 10 位花木蘭在微光行動做長照接送,其餘超過 45 位在愛力做照服員,其他有的進醫院或機構工作,有的從事居家服務,有的甚至自己開日照中心當老闆。
整個計畫包括微光行動最耗成本的 70 多臺車,都由外界協力支持,例如裕隆集團贊助了 40 多臺福祉車、裕融車貸提供購車優惠,衛福部、永齡基金會、國際扶輪社等則支持培訓計畫。但外界支持變數多,今年的花木蘭培訓至今仍未有著落。
即使如此,侯勝宗等人仍未放棄,未來甚至想發展居家清潔和自費照顧,還鼓勵花木蘭去考廚師證照。
「從我們積極在推的食醫助行來說,我現在一臺車已經不只做醫療接送、入家照顧,還會幫忙送物資或採買,以後還能幫你供餐,帶你去看孫子孫女,還可以共乘。」侯勝宗說,尤其在偏鄉,服務必須多元到這種程度,才做得出規模。
「我最終極的想像是,未來原鄉的中年子女可以早上 5 點到 9 點務農,9 點後休息一下、吃個飯就出來開車、載老人家去看醫生,下午可以到食物銀行為長輩送物資;週六日去做地方創生、帶導覽,車子換家裡的爸爸開,媽媽還可以開車去送餐。」
「一臺車養活一個家,一個家照顧一個社區。」侯勝宗說:「這就是我說的,打通偏鄉的微血管、打通社區的最後一哩路,用移動力編織在地照顧網。」
接受花木蘭女性培力計畫且結業的學員。圖/微光行動 fb 粉專
微光行動 fb 粉專連結侯勝宗老師是逢甲大學USR的舵手之一
【微光十年.感恩逢甲——逢甲大學見證共善社會的學術入世實踐】新聞連結「2月8日,逢甲大學見證了一場充滿感恩與回饋的盛會——「微光十年•感恩逢甲」。微光行動協會創辦人、同時也是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教師的侯勝宗教授,攜手微光行動團隊回到逢甲校園,表達對母校十年來持續支持社會創新與企業永續發展的深切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