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由日本、韓國、臺灣共11位學者組成的「日、韓、臺通識教育跨國比較研究」訪問團蒞校參訪,由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何寄澎親自接待,並主持交流會議。除進行深入討論外,並參觀甫竣工完成的共善樓。該訪問團旨在探討東亞高等教育系統中,各國通識教育的發展理念與現況,了解其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及制度管理的異同。目前已完成日、韓、臺大學通識教育的問卷調查與分析,以及日本與韓國的實地考察。於3月17日至3月20日期間,訪問團將陸續參訪逢甲大學、東海大學、大葉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等6所學校。
「日、韓、臺通識教育跨國比較研究」訪問團於3月17日參訪逢甲大學。
訪問團成員參觀逢甲大學於2月啟用的共善樓,對教室內的設備感到好奇。
此次訪問團為日本學術振興會科學研究費助成計畫,研究題目為「從課程管理的角度看東亞高等教育系統的特徵:日本、韓國、臺灣的比較研究」,由計畫主持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教育・綜合科學學術院吉田文教授率領,成員包括日本東北大學、青山學院大學、韓國亞洲大學、檀國大學、釜山外語大學,以及臺灣國立暨南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等校之學者參與。
在交流過程中,吉田教授了解近2年逢甲大學通識教育正在變革,她對逢甲以「人文為核心、博雅為本質」的通識理念感到好奇,何中心主任表示由於逢甲以大工、大商為主,學生太注重專業,較少機會接觸文學、社會、歷史、藝術、政治與法律等領域,因此通識提供有別於專業知能外的學識,開拓學生視野。訪問團成員對「科學與人文的對話」及「現代公民與社會實踐」兩大必修領域與「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人文藝術與社會經典教育」、「世界格局與歷史地理視野」、「科技知識原理與趨勢浪潮」等四大選修領域的發想、推動與成效一一詢問,何中心主任說明時代變化快速,高等教育亦須與時俱進,六大領域皆符應當代須具備與重視的思維及關懷,通識課程就像在「播種」,種子撒出去未必立即見到成效,但凡努力必有收穫,終究能看到學生的改變。
原定2個半小時的參訪,由於日、韓、臺學者們踴躍的發問,因此延長了1個小時。總體而言,交換意見是深入且成功的,所有與會者都表示收穫豐碩,訪問團也允諾未來提供計畫的結案報告,作為逢甲大學通識教育持續精進的參考。
日、韓、臺學者們踴躍發問,就三方通識教育交換意見,與會者皆表示收穫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