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https://reurl.cc/vQ6G0l作者:校園新聞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建築師龔書章,於4月1日應邀蒞臨逢甲大學,擔任「人文與科技大講堂」系列講者,發表主題為《共融平權.典範創新——跨越世代、文化和民主的社會設計》的專題演講。現場吸引眾多師生與建築愛好者參與,一同思考建築設計如何成為推動社會改變的力量。
演講一開始,龔書章教授即以「設計的價值不僅止於美學,而在於它如何回應這個時代」作為引言。他指出,設計應擁有改變社會的能力,並強調公共性、民主性與開放性是當代建築不可或缺的核心理念。
龔教授以自身的建築實務與教學經歷出發,分享其轉換跑道、走入教學與公共服務領域的歷程,強調「設計思維」如何延伸至教育、社會、城市治理等場域,並促成實質的社會影響。他引用TED演講者Emily Pilloton的觀點「Teaching design for change」,呼籲設計師應以改變社會為志業,而非僅是創造形式美感。
在演講中,龔教授深入解析多位普里茲克獎建築師如Richard Rogers、Renzo Piano及Norman Foster的代表作品,並以龐畢度中心、威爾斯議會大廈、金澤21世紀美術館等案例,具體說明建築如何成為公共參與的平台與民主精神的實踐。他強調:「空間若能打開人與人的界線,就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講座亦特別提及現代圖書館的空間再造與知識民主。龔教授以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為例,分享圖書館如何從傳統「知識儲存空間」,轉變為開放、多元、共享的「生活場域」——不再只是借書與閱讀的場所,而是結合展演、工作坊、親子互動與社區連結的「社會性平台」。他指出,圖書館的再生,不只是硬體翻新,更是社會想像的更新與知識公共性的實踐。
作為台灣設計研究院公共服務委員會創始召集人,龔教授於演講最後強調「共融設計」不僅是一種設計方法,更是一項深具社會意識的工程。他表示,共融設計的本質,是藉由設計主動地打開或融合環境中的各種界線,並在其中縫補文化差異、拉近社區距離。透過共享空間與共同體驗,讓使用者產生自發性的理解與學習,進而實現社會啟蒙。
龔書章教授的演講內容豐富、視野宏大,不僅呈現他對建築設計深刻的理論思考與實務經驗,也激發聽眾對「設計作為社會行動」的全新想像,為逢甲大學「人文與科技大講堂」注入精彩的思想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