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文組的逆襲!逢甲大學中、外文系如何脫穎而出,重獲學生信賴?

2025-02-03 20:53 / 作者
文章來源:https://reurl.cc/kMWa3x

作者/蘇欣儀 | 2025-01-24


AI時代,人文科系的存亡備受挑戰。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相繼停招。然而,逢甲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的中文系與外文系卻逆勢突圍,不僅達成招生滿額,註冊率更高達100%。究竟是什麼讓這些傳統的學科在AI浪潮中脫穎而出?

早在AI浪潮席捲全球之前,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下稱中文系)就已經突破傳統學科的框架,在課程地圖中融入圖文編輯、出版設計、企劃簡報、影視劇本實作和廣告文案等多元內容,並將UIUX介面設計、Adobe工具操作以及AI應用技能納入課程。

這樣的課程設計讓中文系學生展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學習成果。例如,有位中文系學生利用周星馳御用配音員「石斑魚」的語音模型,成功打造聊天機器人,讓使用者彷彿在與周星馳對話。

更值得一提的是,逢甲中文系善用學校本身工科起家的優勢,創造跨領域合作機會。中文系的陳兪蓁、陳憶晏、鄭安晴與2位理工科系學生聯手開發的AI數位陪伴者,並在教育部指導的「2024 iLink 生成式AI創意應用大賽」榮獲冠軍。

AI數位陪伴者結合了ChatGPT與HeyGen技術,模擬出與長者親人相似的長相、聲音與人格特質,打造出24小時不間斷陪伴長者的AI親人。它不僅能耐心回應長者,還能定期將與長者的對話內容摘要並通知親人。

陳兪蓁提到,這個創作靈感來自於超高齡社會來臨,以及他外公獨居生活所帶來的痛點。她說:「儘管我們在技術層面無法完全達到,但我們對AI有一定了解,並且對社會議題有敏感度。因此,我們能夠與理工同學互相借力。」

「文字敏銳度」成文科生跨領域優勢
在「中文系沒出路」的社會氛圍中,逢甲中文系卻吸引了不少轉系生,平均每個班級都有5~6位,其中不乏像陳兪蓁和陳憶晏這樣的例子。

原本就讀都市計畫的陳兪蓁,因為在尋找打工機會時,發現許多職位都要求Adobe工具的使用技能,因此注意到逢甲中文系課程設計正符合她的需求,於是選擇轉系。

對於從小熱愛寫作的陳憶晏而言,雖然家人和朋友曾勸她將中文當作興趣,而非職業選擇,但當她從室內設計系轉入後,發現中文系培養的文字敏銳度,正是她跨領域發展的核心能力。

陳憶晏深有感觸地說:「比如我們的AI競賽作品,如果沒有紮實的文字功底與表達能力,理工同學也無法把構想落實。」

面對未來就業機會,身為大四生的陳憶晏充滿信心。她表示:「有同學在企業做活動企劃,也有經營Podcast或擔任電台主持人。大家都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而這些都奠基於中文系的培育。」

成為使用工具的人,而非工具人
外國語文學系(下稱外文系)系主任闕帝丰在訪談中多次強調:「我們的目標不是將學生培養成工程師。雖然AI如今風靡一時,但我們無法預測它會持續多久。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要把本科學好,運用科技輔助專業發展。」

外文系開設的「AI與英文學習」課程是由闕帝丰老師與資訊領域的老師共同授課。這樣的合作不僅為學生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也讓教師間激盪出不一樣的觀點。

就以批判性閱讀為例,闕帝丰老師關注個人生活背景如何影響閱讀理解,而資訊領域的老師則從技術角度出發,認為閱讀的核心在於生成具客觀事實的故事大綱。雙方在教學設計初期經歷了不少磨合。然而,這樣截然不同的觀點,也促成學生思考:「我與AI的價值差異是什麼?我的獨特性又在哪裡?」

此外,課堂中還有一項特別的挑戰——學生需設計一個為期12週的AI自學計畫。首先,他們比較傳統學習與AI學習的不同,隨後導入各類AI工具,並探索每種工具的優勢和適用場景。

闕帝丰強調:「我們現在學習的AI工具,可能在學生畢業後就會過時,但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幫助學生在未來面對新工具時,知道如何選擇並靈活運用。」

AI時代,文科生的戰場在哪裡?
除了各科系努力,逢甲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為全面提升學生在AI時代的競爭力,延攬長期培育人文領域學生數位能力的曾智義老師,為院內規劃了一系列人工智慧跨域應用的8學分必修課程,於去年9月正式上線。

這些課程涵蓋了「人文與科技:生成式AI跨域應用」、「提示語工程與AI數位創作」、「人本AI設計思維」以及「軟體設計與AI工具應用」。

面對社會上普遍認為人文科系在AI時代將被淘汰的觀點,曾智義分享:「很多人誤解AI的崛起只會影響到人文領域,其實對於專攻程式設計的資訊科系學生,挑戰反而更大。AI帶來的是思維模式的變革,無論專業是什麼,都必須學會如何運用新興科技來加值自己的專業。」

他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大四理工科學生在完成本科學業的同時,還修了人工智慧學程。然而,即便他已在國外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卻依然對未來的就業感到焦慮。後來才發現該學生過度專注於技術升級,忽略了從人本角度思考「人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以及「這些技術應該用在哪些領域?」,而這正是文科生的強項。

例如,「人文與科技」課程中,中文系學生將宋詞與現代音樂融合,製作成專輯,並以宋仁宗為AI播報員。他們使用SUNO AI製作音樂;Runway圖片生成影片;GPT-4O製作專輯封面、數位播報員外觀;Heygen將播報員的圖檔變成影音。

這個過程不僅融合了多種AI工具,更充分發揮了人文科系學生對詞意、情緒氛圍、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應與藍調音樂結合,周邦彥的〈蘭陵王〉搭配龐克搖滾,蘇軾的〈念奴橋〉與嘻哈音樂互動。

逢甲大學以跨領域創新為武器,堅守文科學科的核心價值,成功打造出一個能夠應對AI浪潮的文科教育模式,也為學生開創了無限可能。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