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水利發展中心】洪水侵襲 水利管理亮警訊

    2020-11-02 16:19 / 作者












    洪水侵襲 水利管理亮警訊


    文/ 黃志偉(母校水利發展中心副主任)





     


    近2個月來,中國大陸長江流域因暴雨造成嚴重災損,搶險救災外,顯示防洪水利工程管理面臨不少嚴峻考驗。中國大陸投入龐大經費,為何有專家指中小型河川無專責機構,且涉及利益衝突導致管理混亂?而長江三峽大壩發揮經濟效能,卻出現哪些?憂?面對極端氣候,兩岸同遭挑戰,台灣由中央和地方分管防洪治水,何以憂心專業管理效能恐脆弱,需政府投入更多資源?中央廣播電臺「兩岸ING」於7月30日專訪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教授兼台灣水利發展中心主任許盈松博士,探討目前兩岸之水情議題,本文綜整摘錄主持人與許教授之重點訪談紀錄。


    中國大陸長江近兩個月來遭到暴雨洪水侵襲,蔡英文總統7月5號發推特表達了關切,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在記者會也同時表達關懷之意,事實上台灣也時而面臨暴雨威脅。台灣每年平均降雨量約25,000毫米,較全球平均多2.6倍,為降水非常豐沛的國家,不過也有缺水的狀況,近年則常出現豪雨成災。而中國大陸從6月以來,長江流域降雨量約有468.8毫米,較長年同期高出約54%,也是自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目前中國大陸長江流域各省市,這兩個月來飽受洪水降雨之苦,顯示防洪治水工程尤其重要,面對極端氣候更是嚴峻考驗。


    湖泊具有蓄水與調節的功能,一般而言,在相關的水利設施,最基本的要考量那些因素?另有哪些原因可能會造成包括水利或湖泊相關的工程在調節功能沒有辦法發揮預期的效果而縮短壽命?許教授表示,以天然湖泊而言,因其蓄水面積大,蓄水水位相對較低窪,依現代建造水庫之觀念,安全為首要考量。各國對於水庫之建造,均有嚴格嚴訂之工程標準,以及固定的安全檢查與監測。以水庫壽命而言,面臨到的困難是水庫有效容積減少,至於工程大壩本身的安全,安全性問題較少。早期水庫缺乏現代水庫之安全概念,最常見的問題為壽命,在槽水庫於河道內攔壩蓄水,而蓄水的同時亦攔阻許多砂。現代新建之水庫,會考慮建置排砂道,即利用水利設施之巧妙安排,希望於蓄水同時將砂排出。台灣部分早期建造之重要水庫無排砂道設施,就得靠定期疏濬或抽泥方式,以恢復庫容。


    中國大陸長江流域這一兩個月來降下豪雨,中國大陸也有一些媒體訊息顯示。三峽水壩工程到底有沒有發揮功效、興建初始是否就引發正反意見論辯,以這次洪災來看水壩有無發揮其功能?


    許教授表示,三峽大壩之興建可分為兩大部份探討。第一為技術可行性,1919年國父孫中山先生即提出三峽築壩之概念,隨後國民政府時期於40年代,亦有美國顧問進行評估。在將近50年論證後,顯示興建大壩於工程技術上為可行,而於興建過程中亦邀請世界各國顧問參與討論。然興建後即面對許多問題,包括防洪管理、生態課題等,乃至於當初興建大壩時,因水庫淹沒範圍非常遼闊,移民人口將近100多萬,後續移民之安置亦為極大挑戰,這也是過去台灣在做水利工程中會面臨到的問題。第二為政府之決策,勢必有正反面之意見,但大壩興建完成至今已運行十餘年,原則上在安全運作、效能與經濟效益層面為正面的,但對於生態與環境議題而言,則呈現負面之影響下。


    最後,許教授表示,世界各地近年因為極端氣候,原本依工程技術評估標準,或許都不太足夠,治水應以安全為優先,其次為因地制宜,最終達到人水合一之境界。未來強調之韌性防災觀念,台灣9成以上之中央管河川已有完善之保護,同時也讓保護周圍的人口與工商業越來越密集,相對未來若有潰堤情況發生,災損將會非常嚴重。水利工程為一項發生災害機率低,然一旦發生災害所產生之災損則非常巨大。期待相關權責機關秉持更大魄力,也呼籲各機關更重視水利之投資。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