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2 17:34 / 作者
逢甲大學人社院「人生不只一條路」專題演講
孫大川老師高唱:把總統請出來喝酒
文/逢甲大學國語文中心 徐培晃主任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為推廣多元閱讀,本學期分別以「人生不只一條路」、「聲音的藝術」為主題,辦理全校性演講。 首場「人生不只一條路」系列演講,於4月10日邀請孫大川老師蒞臨,以「活出歷史,倒看人生」為題,分享生命的歷程。孫大川(卑南語:Paelabang Danapan,音譯:巴厄拉邦.德納班),出生於台東偏鄉,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山海文化》雙月刊,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監察院副院長,現為總統府資政。 孫老師歷數自幼對文字不可自拔的著迷,投入文學的道路,進而思索超越的普遍真理,轉向哲學義理的思辨,最終落實在土地、民族的耕耘,為原住民發聲。 但孫老師也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有各自的性格與遭遇,無法模仿:「每個人都是藝術品,有瑕疵也是最好的瑕疵。」
孫大川老師演講「活出歷史 倒看人生」
對族群歷史的焦慮
孫老師表示,自小就對部落的歷史懷有強大的焦慮感。相較於漢人以文字記錄歷史,建構出龐大的文化體系,原住民雖然也有悠久的文化脈絡,但缺乏文字系統,因此,對部落的歷史時常眾說紛紜,往往跳接到神話敘述。 「認識自我、探索族群」在孫老師的生命經驗中互為表裡,但首先萌芽則是對文字的熱愛。孫老師表示,對文字的熱愛並不侷限於現代中文,包括甲骨文、蘇美文、阿拉伯文、蒙古文等都油然神往。為此,家中藏書逾七萬冊,也投入身書法藝術之中。 在孫老師看來,這是一趟「與自己相遇」的歷程,直到後來才終於認清,原來原住民的文化傳承、歷史記憶,保留在祭歌、古謠、神話當中,用自己的方式口耳相傳。
在文字與普世價值中暫時得到安頓
對文字的熱愛,更深層的意義,是對文化的渴望。 孫老師自述,在高中時接觸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等民國初年諸位大師的論述,赫然一驚:原來有數千年文化傳統的漢人,面臨西方文明的衝擊,也有民族與文化的危機感――類比共鳴的感受,觸發自身原住民的遭遇感,於是轉從中國文化中尋找安頓。 兼之又受到教會的影響,以人類整體為大歷史,思索普世價值。這些經驗促使孫老師投入哲學領域,進入比利時魯汶大學(K.U.Leuven)攻讀漢學碩士。孫老師強調:「每個人都有哲學式的困惑。」哲學與宗教都在解決人類的終極關懷。在層層轉譯中,孫老師對自我、對族群的困惑,似乎得到暫時的安頓。 直到36歲那年,再度面臨生命的轉折。在時代的浪潮底下,自1980年代後期,全球興起原住民文化復興運動,促使孫老師再度逼視原住民的歷史。
用主流語言,與主流社會對話
孫老師強調,台灣的原住民運動往往是各種種社會運動的先聲。例如蘭嶼的反核運動,促使我們關注環保議題,不分族群,共同凝視生長的土地。又或者原住民救援雛妓運動,也是婦權運動重要的里程碑。孫老師回台之後,投身於原住民文化運動,諸如推動復興卑南族大獵祭、卑南族少年會所,都不遺餘力。
正因為原住民在文字發聲方面吃虧,所以孫老師強調:「用主流語言、與主流社會對話」,相較冷硬的論文,文學敘述才是真的有血有肉。進而強調,如同梵文佛經當年衝擊漢語,原住民也可以挑戰漢語的邊際:「讓漢語留有原住民的印記」
到底原住民的記事方式有什麼特色?孫老師提起,傳統原住民習慣用歌謠記事,即興作詞作曲,回想1990年代台灣的原住民正名運動,在總統府前抗爭,就這麼留下一首歌,作者不詳:
進攻進攻進攻總統府,把總統請出來,把總統請出來,喝酒。
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把大陸收回來,把大陸收回來,變成保留地。
(自左至右)逢甲大學外文系莊坤良教授、孫大川老師、人文社會學院何寄澎院長、企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林慶隆主任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