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夥伴們,我們上商周了!

    2023-02-09 10:58 / 作者


    夥伴們,我們上商周了!


    不是因看見希望而堅持,


    而是因堅持才遇見希望。


    商業週刊1836-1837專欄報導- - -


    《日落村的奇蹟/小學變經濟中心,救回一座村落》


    專題報導了四處台灣偏鄉小學,其中三間小學是逢甲建築小書屋的共好夥伴! 


    #3 新北三峽-小草書屋


    #8 雲林古坑-咖啡小書屋


    #21 台中和平-德芙蘭小書屋






     


    封面故事


    日落村的奇蹟》小學變經濟中心,救回一座村落


    ALL IN 逆轉人生


     


    從古坑到卓蘭,全台368鄉鎮,134個列入凋零名單


     


    》一位校長讓廢校變滿額、偏鄉增千萬財


    》師生聯手賣梨,60%利潤回饋小學、農民,吸引青年回家


    如果沒公車、沒醫師的村子都能復活,還有什麼不可能!


     


     


    雲林古坑華南社區餐廳「阿嬤ㄟ灶腳」桌上擺滿各式菜色:酸菜七喜湯、花生麥芽糖、苦瓜鑲肉、辣椒白斬雞……,這是在地媽媽們發想的「人生七味餐」:酸甜苦辣鹹鮮澀,桌旁坐滿了從台灣各地來的遊客。


    「這些菜連欣葉主廚都誇獎……好了,我少說一點,讓大家快點開動,」說話又急又快的社區督導賴雅玫說:「因為全社區的老婆都跑來這裡煮飯,老公們知道得來這裡才有飯吃,坐一排在後面等咧。」


    一席話逗得遊客跟居民哈哈大笑,熱鬧得不得了,讓人很難想像,從前這裡是個幾近廢村的地方,就算在路邊守一整天,也難得看到一台車經過。


     


    》》無醫無公車的極限村落


    》》「若是再沒有小學,這裡真正會冰起來……」


    二○○五年的華南村,是一個沒有醫師、沒有自來水、沒有公車的村落,老化嚴重,居民幾乎全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是日本社會學者大野晃所定義的「極限村落」(指六十五歲以上人口超過五○%,社區功能瀕臨崩潰)。


    村裡唯一的學校華南國小,全校只剩二十三個學生,被列入雲林縣小學裁併名單,二○○六年前校長陳清圳上任,迎接他的,是一個死氣沉沉的學校跟村莊。若以溫度形容,這裡正從失溫到冰凍。


    「到處都是廢棄的田地跟房屋,阿公阿嬤早上起床就坐在門口,眼神乾涸過一整天,像在等死。」陳清圳回憶:「這裡最多的是土石流、獨居老人、單親弱勢家庭,跟農產賣不出去的小農。」


    上任前,他先花了一個月拜訪居民,想了解這裡需要什麼,一開始大家很冷淡:「他們認為我是來關學校的,根本不想理我。」


    唯有種柑橘的劉清極對他和善。見到他上門,扛來一桶自己用虎頭蜂釀的藥酒「咚」的放在桌上:「校長,請你喝!」


    「一定得喝,能不能跟居民交心就看這杯了。」陳清圳苦笑:「可是那酒真猛啊,喝下去,我雙腳整個浮起來。」


    「我那時快六十歲,卻是村裡留下來最少年的人。若是再沒有小學,這裡真正會冰起來!」劉清極是華南國小第二屆畢業生,他告訴陳清圳,從前這裡的孩子得步行一個小時到嘉義梅山上小學,後來居民捐地、出工,政府出資,才建了華南國小。大家對學校感情很深,但是人一直減少,國小快要廢校,他不知該怎麼辦。


    「那時學校氣氛差到不行,二十三個學生一起上體育課,老師叫他們自由活動,自己坐在涼亭睡著了,我經過他還沒醒。」陳清圳搖頭,知道自己必須用力攪動,這攤死水才有變清澈的可能。


     


    》》他帶孩子走入社區、把野溪當教室


    》》「對人產生情感,能用生命影響生命」


    他不坐在校長室裡,跑出來跟學生一起上課、玩、在校門口掃地,看到一個阿伯蹣跚走過。他問學生:「阿公是誰?」學生一臉茫然:「不知道耶,這個阿公每天都帶著一隻狗往山下走。」他說:「你們明天來告訴我關於阿公的事,好不好?」


    第二天孩子跑來校長室,雙眼興奮得發亮,像偵探做結案報告,鉅細靡遺把打聽來的阿公故事全告訴他。他誇獎孩子,問:「我們去探望阿公好不好?」孩子很開心:「好!」


    他帶著孩子們深入社區、跟老人聊天、吹陶笛給他們聽。鼓勵孩子用相機跟筆,把居民的生活與故事記錄下來,孩子的歡聲笑語軟化了老居民的臉部線條,從一開始的冷淡不搭理,後來知道他們要來,還切好水果等著。


    「小朋友對人產生豐厚情感,就能用生命影響生命。」陳清圳說。接著,當過雲林縣野鳥學會理事長的他,私下探勘完一條野溪,若無其事跟全校說:「走,我們去溯溪!」


    這可把一些老師嚇死了。「校長,我們要維護學生安全耶!」「不用上課了嗎?」校長回答得理直氣壯:「在溪裡上課,水的流速可以教孩子數學、可以教他們動植物、地質演化等自然課,讓孩子訪談溪與人的關係可以教社會、聽溪水淙淙可以讀詩詞教國語……。」在他眼裡,一條野溪,儼然是萬能戶外教室。












     


    編者的話


    一間神奇學校


    文╱劉佩修


     


        媒體工作一直是迷人的。你本來假設A,經過探訪,發現答案是B;但你若不對A充滿好奇,也找不到B。


        就像這次的封面故事。原先,主筆鄭郁萌聽說,有些偏鄉學校因為辦出特色,吸引家長舉家遷移。我們好奇,是不是新一代的家長,更願意為孩子孟母三遷?


        實際走訪才發現,偏鄉的變化比我們想像中更大。有的變成「極限村落」,唯一的聚會是喪禮;當學校消失,社區更是快速瓦解。也有的地方,唯一的小學瀕臨廢校,卻來了熱情的校長,聯合熱心村民,把教育、社區、產業,三個點連起來,扭轉了日落村的命運。


        地方創生是近年火紅的名詞,政府也挹注許多資源。但若上述三個點沒連上,沒有學校留住孩子,沒有產業讓人安居樂業,活動式的地方創生,終究只是曇花一現。


        教育,才是地方創生的第一哩路。但,誰去鋪這第一哩路?


        就有一群人,願意把自己投身進去,當第一個架橋的人。這很難,必須以身相許,All in投入,如果留一點後路,就不會那麼成功。這是吸引力法則,你心裡承諾越深,帶動周遭的能量也越大。


        於是一位外來校長,遇見村子裡六十歲卻是最年輕的人,展開無毒農業計畫,每年帶動兩千人次到這遠得要命的社區消費。兩名教授和一位八年級女生,想把瀕危廢校變成經濟中心,卻不被當地人信任,直到賣梨被外人羞辱,農民心疼力挺,才開始變夥伴,他們創立的社會企業,更將三○%利潤回饋給小學。


        把自己扔進去,同甘共苦,心才能一起。


        團隊採訪過程中,最常聽見的詞是「擾動」。意思是,你在岸上看著水池,冷眼旁觀,它就是一攤死水,於是你掉頭走了。但你若願意跳下去,就能發現水面下的生機,這池水經過你的擾動,也開始變得不一樣,展開更多可能。


        知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做了無數研究後發現:「別懷疑,少數有心志士,便能改變世界。」


        即將關門的學校,了無生機的村落,都可以被逆轉;你的面前,真的有那麼多困難嗎?或只是你猶豫不前?別忘了,投入就能改變,你比自己想像的,更有力量!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