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逢甲大學人社院「聲音的藝術」專題演講:馮翊綱老師分享行走社會的三把刷子

    2024-06-24 17:29 / 作者 / 職稱
    「相聲瓦舍」團長馮翊綱老師(亦為臺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日前在人文社會學院所主辦的人文閱讀講座,以《這個村子很有戲》回溯自幼生活在眷村左營崇實新村的點滴,以及來自彼岸大江南北的各種口音、地方戲曲、飲食文化等,對於他日後編劇創作和表演人物的影響。例如在「表演工作坊」演出長紅十五年的大戲〈寶島一村〉中,「老朱」就是以隔壁的山東伯伯為原型。而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錄音機、留聲機更是他學習戲曲的良師,為的即是有朝一日能夠與眾不同的高唱一曲。於電台工作的母親,讓他對於媒體運作、聲音表演與做人處事,都有比起同年齡層的人有更高的見地。

    馮老師學習任何事物皆從歷史著手。演講中提到戲曲如何反映政治和意識型態。由「三國演義」中岳飛、曹操、關羽、司馬懿的京劇臉譜就可以看出這些歷史人物如何被政治核心權力,透過忠孝節義的情節和行當定位。雖然戲曲的受眾隨著年長的欣賞者凋零,但是這些精緻的文化表演成為底蘊,也蘊生出新展的「國光劇團」和現今歌仔戲表演的精緻化,因此文化的力量不應侷限在地域、國家、種族,而是好的就拿來學會並且使用。這也就是「相聲瓦舍」從未將自己定位為說唱藝術,而是戲劇表演;且也因此經過好幾個階段的轉變,從和老搭檔宋少卿於國立藝術學院時期就在校園裡組團表演,身穿長袍馬褂,到處演出。不申請國家補助,全靠票房維生。因此始終要端出好創作和新點子。而「相聲瓦舍」除了實體演出之外,過往出版有聲CD、現今與播放平台合作、乃至出版劇本,都是為了維持忠實觀眾的支持和開發新觀眾。

    最後馮老師分享行走社會的三把刷子,在「相聲瓦舍」創立之初,雖然財力不豐,但是在心靈和人生經驗上卻極為富有,因為他找到自己說話、書寫和展演的專長,以及融合閱讀文學、歷史和表演藝術的興趣;並在劇場中找到施展的場域,甚且持續精進。也因經歷過兩次心肌梗塞,他提出一個驚人的創見:就是當日常生活中的人和地點空間消失了,故事才開始展開。他舉例若不是因為眷村的消逝,就不會創造出〈寶島一村〉這樣的作品。所以真正的藝術創作價值是從消逝中創造。

    「相聲瓦舍」團長馮翊綱老師和逢甲師生分享行走社會的三把刷子。

    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何寄澎(左圖左1)頒發感謝狀給馮翊綱老師,感覺他帶來的精采分享。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